016-06120884
江西省万商红商务秘书服务有限公司
首页 >两轮摩托车
援藏干部参与见证迪庆藏族自治州从落后贫穷走向开放富裕
发布日期:2024-04-24 04:09:58
浏览次数:524
中新网迪庆7月6日电 题:援藏干部参与见证迪庆藏族自治州从落后贫穷走向开放富裕  记者 缪超  “1950年至1978年间 ,进入迪庆的‘扎根式’援藏干部先后经历了进军迪庆、解放迪庆、建设和发展迪庆几个历史阶段 ,他们是迪庆从落后贫穷走向开放富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与当地各民族勠力同心、守望相助 ,在政治、经济 、文化和社会发展领域共同书写了迪庆高原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 。”  5日,香格里拉讲坛揭牌仪式暨首届论坛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举办,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李志农教授在做主题报告时如是说。  近年来 ,李志农带领的研究团队多次探访迪庆,对当地40余位援藏干部行进访谈 ,记录下他们参与迪庆建设发展的历史 ,以及为缩小民族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所做的贡献。图为解放前迪庆香格里拉农奴的旧照(资料图) 。 中共香格里拉市委宣传部供图  助推社会制度变革  迪庆位于青藏高原伸延部分南北纵向排列的横断山脉 ,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 ,是中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 。其下辖香格里拉市、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和德钦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傈僳 、纳西 、汉 、白 、回 、彝等多民族共居的地区。  解放前 ,迪庆还保留着“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境内民族、阶级等矛盾交织,严重阻碍社会稳定和发展 。当地土司头人和僧侣贵族利用民族和宗教感情压榨农奴 ,把封建劳役和苛捐杂税转嫁到农奴身上。  “当时农奴主通过放高利贷无休止地压榨百姓;每到耕作季节 ,百姓不仅要先把农奴主的地种好,还要送去青稞、茶叶和酥油作为利息 。”李志农说 ,随着迪庆的解放 ,一大批年轻援藏干部以民族工作队的身份进入迪庆。针对民族宗教上层,他们积极做思想工作,说服土司 、头人废除封建农奴制、接受民主改革 。针对广大民众  ,他们带着盐巴、茶叶、红糖等物资分发给困难民众 ,并参与当地生产劳动 ,拉近与民众的距离 。通过“做好事、交朋友”的做法,援藏干部逐步团结了迪庆各阶层人士 ,安定了社会秩序,为进一步开展改革工作奠定基础 。  李志农说,在迪庆和平解放后的近十年时间里 ,土地改革顺利进行 ,农奴制彻底废除,各族民众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民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地民众被压迫、被歧视的历史彻底结束。图为夜里的迪庆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璀璨夺目 。 和晓燕 摄  全力支援经济建设  迪庆解放初期 ,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经济秩序混乱 、基础设施薄弱、工业发展滞后等问题突出。  李志农介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迪庆的财贸 、工程技术和科技援藏干部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为目标 ,帮助当地各族民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迫切问题、发展民族经济、完善基础设施 ,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当地各民族。  在农业生产方面 ,迪庆高原气候严寒,全年长冬无夏,多数地区无种植蔬菜的气候条件,只有少部分农户种植零星的马铃薯 、蔓菁、葱、蒜 ,当地藏族则以酥油茶代替蔬菜,饮食单调。1957年 ,来自昆明、临沧 、玉溪 、大理等地的一批农业科技工作者 ,陆续在迪庆开展了良种、肥料 、植保 、温室等方面的调研和试验 ,研发出高原蔬菜栽培技术 。为了让蔬菜栽培技术惠及更多民众 ,他们免费提供菜种菜秧,鼓励农户扩大种植规模将蔬菜运到市场出售 ,从此结束了当地农牧民不种商品蔬菜的历史。在全州推广蔬菜栽培技术不仅填补了迪庆高原种植蔬菜的空白 ,改善了当地的膳食结构 ,还带动当地民众走上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图为在迪庆高山峡谷间修筑的公路。 中共香格里拉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基础设施和工业方面   ,由于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  、历史基础等因素影响 ,解放初期迪庆没有一寸公路,其他领域发展程度更是低下 。一批批援藏的技术人才进入迪庆后 ,充分发挥优势,建成了迪庆第一条沥青路、第一座水电站 、第一座钢混结构桥梁 、第一条自来水管道……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 ,迪庆的交通、通信、工业等基础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促进了迪庆与外界的联系,缩小了发展差距。  在民族贸易方面,解放前迪庆的民族贸易基本被商人和农奴主垄断,他们常常以不等价的物物交换牟取暴利 。为了公平有序地发展民族贸易,解放后从内地调进了一批财贸干部,他们在迪庆带动农业生产发展、保证供应上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他们充当国营商业助手 ,代政府向农民分配计划内的生产生活资料 ,同时收购上交国家规定的农副产品和轻工原料,建立了公平有序的交易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帮助农民推销农副产品 ,培养了他们的商品意识 ,繁荣了农村经济 。图为迪庆藏族穿着精美的藏装在家中载歌载舞。 刘冉阳 摄  助力社会事业发展  社会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中教育 、医疗卫生、就业等社会事业涉及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是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  李志农介绍,面对解放初期迪庆社会事业建设滞后、人才匮乏的局面 ,进入迪庆的援藏教师和医生以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恪守尽职、务实工作,为迪庆现代医疗和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另外 ,他们通过在实践中培养本地人才 ,为迪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和人才基础 ,促使迪庆社会发展动力实现了从外援性向内生性的转变  。图为德钦县第一小学的学生们在上课间操 。 缪超 摄  在教育领域,解放前迪庆的教育基本被寺院垄断,国民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19%,文盲率高达97.3%。1959年 ,丽江专署文教科首次分配一百名中师、初师毕业生支援迪庆,有效缓解了师资紧缺问题 。在之后几年里 ,不断有从邻近州市甚至外省派来的教师充实队伍,学校教学质量和升学率得到明显提升 。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随着迪庆州民族师范学校的创办 ,加之不少本地大学生毕业后返乡从事教育工作,迪庆曾一度依靠外地教师发展教育的局面被彻底改变 ,现代教育事业逐步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 。  医疗卫生领域亦是如此,解放初期迪庆医疗卫生发展水平极低,广大农牧区缺医少药,医疗人才匮乏、医疗设备短缺,民众看病远 、看病难问题突出。毕业于云南大学医学院的两位援藏医生是香格里拉市医院的第一位妇产科和外科医生 ,他们自1958年分配到迪庆工作后负责组建医疗队、引进医疗器械、培训医务人员等工作 ,成为香格里拉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奠基者和开创者。为留下一支本地医疗队伍 ,这些援藏医生通过“传、帮、带”手把手培养了一批本地医疗骨干 ,并多次开办医训班和护士班培养卫生专业实用性人才。经过培训,这些医生去到各个医疗基层机构工作 ,成为迪庆卫生系统骨干 ,而他们中不少人曾是放牛娃、奴隶 、家庭主妇 。通过各种举措 ,迪庆的医疗条件和水平不断提升,也逐步培养出一批以当地人为主体的医疗技术人才 ,当地各族民众的基本医疗得到了保障。(完)
产品中心

邮箱:530336285@819.com

电话:016-06120884

传真:016-06120884

Copyright © 2024 Powered by 江西省万商红商务秘书服务有限公司